廖祥忠校长在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者:张昕发布时间:2019-03-13浏览次数:279

老师们,同志们:大家好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今天,我们隆重召开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总结回顾2018年我们所走过的路,展望规划2019年我们即将开启的新征程。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动员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弘扬奋斗精神、发扬实干作风,攻坚克难、稳扎稳打,继续谱写奋进中传新篇章。

回首2018年,好多大事让我们备受鼓舞,好多喜事让我们激情澎湃。我们喜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东风,深入学习贯彻全 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思想武装和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使命更牢固,“四个意识”更自觉,“四个自信”更坚定,“两个维护”更坚决。我们按照教育部党组写好“奋进之笔”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披荆斩棘开启中传“奋进之旅”。我们根据北京市委的要求,深入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培养“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急需的人才。

一年来,学校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事担当蔚然成风,全校上下奋勇争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打赢了不少“攻坚战”。有同志评价,2018是创造奇迹的一年,我们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解决了过去多少年都未能解决的难题;也有同志说,2018是熠熠生辉的一年,我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用智慧、勇气、实干和担当,取得了事业上的大突破,赢得了同行们更多的尊重。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深感欣慰,这说明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可以说,2018,是我们迈步从头越、整装再 出发的一年,是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改革之年,是不舍昼夜、全力奔跑的奋斗之年,是用心用情、关爱师生的温暖之年。

首先,2018,是改革之年

按照教育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总体部署,学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制定了《管理体制 机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拉开了“奋进中传”的大幕。在 2018 年春季工作会上,我们描绘了“团结起来,鼓足干劲,共同开启中传美好新时代”的发展蓝图,正式吹响了全面深 化改革的号角;秋季工作会上,我们提出了“强基固本、朝乾夕惕,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铿锵目标,以时不我待、一抓到底的奋进姿态,坚定地迎着问题上,向着深处改,将改革一抓到底。这一年,学校首次提出了“三质量”提升工程,即以提高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为引领,全面强化质量意识,全力打造“中传质量”品牌。“三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清晰可见的目标,确保了改革举措朝着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总目标聚焦发力。

在提升管理质量方面。面对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管理积弊,以文申书记为班长的学校党委,本着对党、对国家、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定决心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打出了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与优化、学部制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考评办法改革等系列改革组合拳,为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模式,提升高校管理水平进行了新的有益探索。

第一,深化机构改革。通过撤销一批、合并一批、更名一批、新建一批机构,实现了学校机构的“撤并转设”,基本扫除了管理盲区,实现了管理的全覆盖。

第二,完善优化职能。通过对各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部门间职责分工的系统调整和优化,使得职责边界更明晰、机构职能更优化、监督监管更有力、协同作战更顺畅。

第三,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深化学部制改革,赋权学院和研究院学术、党务、行政管理等职能,明确了责任主体,释放了办学活力。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组建科学研究处、重新定位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科研工作的统筹管理,为打造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四,改革考评办法。针对年度考核指标不明确,考核方式简单僵化、走过场等弊端,我们推进实施年度考核改革,分置考核权限,突出目标导向,优化考核办法,强化结果运用;不仅考核工作业绩、工作亮点,也考评工作设想、工作不足,既看态度也看效率,既看思路更看落实。通过考评改革,将过去的工作、现在的思考、未来的规划,有机衔接在一起,掀起了校内中层干部齐思考、同谋划的生动景象。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学校创造性提出了专业建设“四个一批”、教育质量“五个 一工程”、学科建设“2+1+3+N”战略,组建了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实现了管、办、评分离,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的一流本科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是坚持“以本为本”,深入实施本科专业“四个一批”建设。本科专业“四个一批”建设,即通过“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优势,抢占专业制高点,布局未来专业发展。2018 年,学校关停并转了8个本科专业及15个专业方向;注销了已经停止招生的15个专业;向教育部新申报6个专业,确定了24个重点建设专业,45个升级改造专业,制定了全新的教学大纲,推动了本科教育与国家需求、行业趋势的全面对接。

二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启动本科教育质量“五个一工程”。在推进本科“四个一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 流毕业生”的教育质量“五个一工程”提升计划并开始实施。这一理念围绕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要素,通过推进艺术类招生改革、“名师—名课”建设、慕课建设及“虚拟学习空间建构”,加强创业就业教育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一流本科建设找准了发力点,系统化地明晰了我校一流本科建设的路径和目标。

三是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绘制“2+1+3+N”学科建设战略蓝图。“2+1+3+N”战略是我校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提出的战略架构和布局。具体地说,就是要巩固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两个既有一流学科的优势,培育艺术学理论这个崛起中的一流学科,扶持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和音乐与舞蹈学三个有潜力的优势学科,同时兼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有序发展。这一战略明确了我校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厘清了未来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为良好学科生态体系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立足内涵发展,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了博导评聘改革,将博导资格评定和招生资格认定分开,评博导看成果、招博士看课题,避免了重复申报,实现了动态管理,一批年轻优秀的副教授成为博导并开始招生。

创设了“博导组”机制,明确博士生招生、培养以博导组为基本单位,不仅解决了团队组建、兼职博导等诸多问题,还以此为契机,形成了一百多个科研团队,对提升博士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启动研究生专业“四个一批”建设,对部分自主增列的博士专业进行了归并,各博士专业下也不再设固定方向,由博导组根据本学科规划和自身特长自主设研究方向或领域。还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博士生招考体系,扩大了“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的招生专业覆盖范围,为吸引优质生源,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提升工程质量方面。通过对资产、基建、后勤相关职能的重新厘定,实现了工程项目从立项、造价、预算到招标、建设、验收和后评价的闭环管理,使工程质量从管理体制机制上得到有效保证。通过研究制定工程质量系列文件,开创了工程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的先河,为工程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上学期,根据校党委部署和文申书记要求,学校组建专项工作团队,着手编制校园工程质量系列文件。延平、达品、守训、新军四位校领导和我,带领法务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产业办公室、审计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园建设处、后勤保障处、招投标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信息化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二十余名负责同志,经过广泛调研、审慎研究,历时数月,反复修订,形成了工程质量系列文件的审议稿,在请法务办和律师事务所把关后,最终经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今天,我们把这份来之不易、凝聚着各方心血和智慧的文件发到大家手中,希望同志们倍加珍惜,严格遵守,认真落实。

在深化综合改革的驱动下,“三质量”提升有了体制机制保障,学校总体工作取得趋势性进步,各个领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绩: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完善高层次人才“内培外 引”工作机制。启动“特殊人才专项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精专人才培育发展,为落实资金,文申书记亲自出马,积极筹措,做出了示范。精心规划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育项目”,让青年人才潜心做学问、踏实搞科研,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培育中坚力量。建立师资博士后制度,将博士后研究人员纳入学校师资后备队伍建设,将师资博士后平台打造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蓄水池”。

在科研方面。制定并实施“科研提升计划”,启动“科研托 举项目”,为未来推出科研大成果打下良好基础。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出台《科研项目和成果认定与分类管理办法》,拟定《科研机构及专职人员目标管理办法》,初步建构起了以目标为导向的科研考评体系,激发科研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实现了三家校内外事部门的优化整合,在教务处、研究生院设立国际教育科,在科研处设立国际项目和成果科,构建了由学校统一领导、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归口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合作的“大外事”工作格局,有效保障了工作的有效落地。与此同时,还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新设欧洲事务科、亚澳事务科和美非事务科,为实现专业化国际办学提供了体制保障。

在国内交流合作方面。建立了与广西的省校合作新模式,翻开了与首创、阿里巴巴、旭辉等一流大企业、知名大公司校企合作的新篇章。与北京市共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同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校校携手共建一流学科。

学校校友会换届工作顺利完成,教育基金会工作提质增效,校友捐赠数额明显增加。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与海南合作办学实现重大突破,海南国际数字创意学院建设蓝图正在变成现实。在海南打造国际教育岛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战略部署,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开放的四大战略支点之一。2018年,在文申书记的大力推动下,学校领导多次赴海南调研,带领筹备处和相关职能部处同志选校址、推进程、谈协议,海南教育厅的领导们也多次来校,与我们探讨共建共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4日,我校终于与海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我校与海南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事宜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好好谋划,以建设国际教育岛为契机,实现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大突破和重大跨越。

在财务工作方面。制定实施提质增收计划,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想方设法做好保障。学校在没有新增贷款的情况下,还清1.17亿的基建工程历史欠款。切实加快预算执行,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六大类专项,年末执行率达到97.6%,较好地完成了年度执行目标。实现了基本支出年度内收支平衡,多年来的资金紧张局面在2018终于得到了初步好转。在这里,要感谢财务部门的辛勤付出,也要感谢全校各执行部门的协同配合。还要特别感谢继续教育学部、出版社、资产总公司、基金会等单位的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大家共同为2018 学校财务状况向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8,也是奋斗之年。

这一年,奋进是我们的姿态,奋斗是我们的状态。在学校事业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岗位,都能看到大家辛勤付出的身影,都能感受到同志们全情投入、奋力拼搏的热情。校领导班子在班长文申书记带领下,率先垂范,高度团结,决策有力,鼎力配合,互相促进。感谢我们的好班长文申书记,他以广阔的视野、大公无私的担当精神,勤勉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将学校事业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还要感谢我们班子里的所有同事,改革发展之年,大事要事多,急事难事多,大家分工不分家,有事一起担,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不管是不是分管工作,只要组织需要、工作需要,大家二话不说,撸起袖子,一起奋斗,在一场场攻坚战中,干出了成绩,带出了队伍。感谢大家!面貌一新的中层干部,不用扬鞭自奋蹄,始终保持忘我的工作状态,真抓实干,以朝乾夕惕的拼劲、团结协作的干劲,为学校改革事业发展迎来了开门红。

这一年,大家很辛苦,很多同志都是迎着朝霞出门,踏着月色而归,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学校的改革事业;工作中,同志们相互支持,勇于担当,遇到问题,听到最多的不再是“这和我没关系”,而是“我来想办法”。这种积极协作、互相补台的意识,令人感动!它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传的新风貌、新作风,看到了学校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要感谢的,是奋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职员工,你们是“双一流”建设的践行者,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大家的辛苦付出。特别是在机构改革、专业调整等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和有关同志所体现出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这是我们在新时代能够集众力、成大事的关键!

2018 年,还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比如我们在全国率先大力度推进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这次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 着国家艺考改革的风向标,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加之今年的报考人数、来校参加考试人数都创下新高,艺考改革已不仅仅是对考生的考验,也是对学校改革举措和组织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面对挑战,中传人再次展现了“不怕事、能扛事、能成事”的干劲、韧劲和闯劲,从学校领导到考务人员,大家放弃休假,肩扛重担,战严寒、斗冰雪,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斗志,忘我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传人的风采。

大家都是好样的,谢谢你们! 

2018,还是温暖之年。

这一年,学校党委始终将师生放在心头、将民生扛在肩上,用真心、真情想师生之所想,用智慧、汗水谋师生之所需。这一年,我们高效利用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完成了一系列民生工程,让校园环境更美丽,校园秩序更井然;我们凝共识、聚人心、转作风、提效能,服务管理更到位,工作氛围更温馨;我们千方百计排除万难,积极为大家谋福利,结果暖人心。

一是推进校园规范化管理,校园秩序得到极大改观。严格校园出入管理,在白杨大道两侧安装铁艺围栏,实施校园封闭管理。门禁、保安、车辆等管理体系改革同步推进,校园交通路线得到优化,南院教学区实现无车通行,校园遛狗等各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秩序得到质的改观。

二是实施美丽校园提升工程,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在校内主干道铺设近2000米的木栈道,建成全新环形步道休闲圈,同时对传媒广场东部的假山景观进行了重新布置,加装了部分休闲座椅。北苑餐厅全新亮相,改造后的餐厅,环境一新、窗明几净,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用餐环境明显提升。对完成改革后的部门办公用房进行全面调整,重新调配后的办公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三是实施地下管网综合改造,尽力打造良心工程。有人将地下管网系统比喻为校园建设的良心。本着重里子、利长远的原则,学校下决心花大力气全面更换年久失修的供热及生活热水管线,力图达到“一次设计、一次实施,一次解决”,全力打造经 得起历史检验的校园良心工程。经过暑期的紧张施工,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

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制定“信息化全面提升计划”,夯实智慧校园发展所需的网络基础建设。搭建各类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校园自助打印、自助学籍注册、电子签章、微信一卡通充值等功能。财务实现了财政电子票据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控制,完善各类收费缴纳方式,减少师生等候时间,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图书馆推出阅览座位预约系统,提升阅览座位使用率。后勤继续做好微信购电、网络报修、公寓选床、学生行为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共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五是改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师生获得感不断增强。文申书记曾经说过,广大教职员工很不容易,再苦再难,也要想方设法提高大家的待遇。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筹款2300万元用于教职工提高薪资待遇,实现了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工资普调。

体育馆、游泳馆正式投入使用,游泳课成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校内宿舍布局调整和宿舍扩容的完成,解决了MBA、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学生的校内住宿问题。启用博学楼地下车库,校园充电桩正式投入使用。校内楼宇实现了无线全覆盖,校内公寓的浴室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更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是,这一年,我们人和了、心齐了、气顺了、劲足了。在追梦的赛道上,我们收获满满。记得在2018年的春季工作会上,我们指出,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最突出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最核心的是干部队伍问题,最紧要的是人才问题,最关键的是精气神问题,最根本的是质量问题。走过这改革、奋斗、温暖的一年,我们可以宽慰和自豪地说,这些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问题,终于在过去的一年得到全面突破。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一心为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在撰写报告的时候,文申书记特意嘱咐我,一定要在这个场合对辛勤付出的同志们提出表扬。一开始,我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到后来却发现无法实施。因为,大家的好,用短短几个小时根本说不完,道不尽。刚才报告中所提到的成绩和亮点,只是2018年工作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努力和收获,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是请大家相信,所有的付出,学校党委和广大师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要借此机会,向同志们致以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这份谢意和敬意也请同志们转达给全体师生!

同志们,我们的脚步早已跨入2019年。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对国家来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首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 “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对学校来讲,今年是我校建校65周年、北京广播学院挂牌60周年,是我校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承启之年。

2019 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和 宝生部长要求,坚决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牢牢扭住“两个根本”持续发力,继续以系统化思维,统筹布局学校各项工作,敢闯会创、勇破善立,加快推进“奋进中传”建设。

我们要以建校65周年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传承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化两个主攻方向,强根固本、攻坚克难,不骄不躁,把学校整体工作继续推向新台阶。我们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具体来说,就是抓好九个“继续”,打好五场“攻坚战”,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抓好九个“继续”,提升办学质量

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尽管在去年已经取得全面突破,但仅仅是开局良好,还需砥砺前行。“三质量”提升工程,要通过抓制度、促执行,层层落实;人才问题积弊已久,更需痛下针砭,迎难攻坚;学科建设战略已定,内涵发展、提升层次,还需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机构体制已经理顺,拓展国内外双重空间、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更需再下真功夫财务和民生问题,还需抓实做细,争取实现由量到质的突破。

一是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大力推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去年的一年,学校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加强规范性制度的合法性审核,提升了制度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通过与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提升了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两项工作: 

首先是继续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运行高效的学校制度保障体系。借鉴编制工程质量系列文件的成功经验,广泛调研、充分论证、集体讨论、群策群力,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制定完善各类规范性文件。各个管理部门都要动起来,认真梳理,完善制度建设,扫除制度管理的盲区,力争达到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是强化制度的刚性执行,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治校格局。过去,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着有制度、执行难的情况,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制度本身不严谨,边界不清晰,操作性不强,无法落地;一种是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不到位,大家对制度缺乏敬畏之心,长此以往,制度就形同虚设。今后,我们将强化制度的刚性执行,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二是继续全面提升管理质量

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是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2019年,要积极创新信息时代学校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学校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信息化处要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强化“信息化+”思维,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智慧校园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我们要利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流通,人力和资源调配有序,精简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基础管理效率;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开展智慧教育探索,构建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的支持环境和系统,推动泛在化、智能 化学习;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的校园综合管理,提升学校软实力。

三是继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要将“四个一批”专业建设理念,贯穿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建设始终。用“四个一批”统领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建设,全面完成本科专业“四个一批”建设,同时将“四个一批”贯彻到我校研究生专业结构调整中。教务处要结合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拟定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一流专业;抓住新工科、新文科发展契机,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培育若干个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研究生院要花大气力,全面改革研究生专业教育布局。

要将“五个一工程”教育质量理念,贯穿本科和研究生质量建设始终。“五个一工程”的落实,必须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生源是基础、师资是核心、课程是关键、教材是保障、毕业生是效果,环环相扣、互为支撑,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闭环。教务处、研究生院、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要把它作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逐一检查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教育质量,把好招生、毕业两个“关口”,优化师资、课程、教材“三个要素”,建立每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闭环管理体系。

在“四个一批”和“五个一工程”理念贯穿全校专业建设全过程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我校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传承有优势、合并有依据、新设有需求。

四是继续全面提升工程质量

校园工程质量,攸关师生安全,事关学校千秋。上学期,我们集中力量打磨了工程质量系列文件;这学期,核心任务就是不 折不扣地做好执行、真抓实干地搞好落实。要强化制度观念。把工程质量的制度意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意识,让制度内容、制度精神入脑入心,把执行落实制度转化为日常的工作标准和自觉行动。要强化责任意识。工程质量差,最根本的原因是责任意识的缺失。要把工程质量系列文件的执行情况,作为相关单位班子及个人的考核内容,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要全面加强制度执行力度。树立制度的刚性原则,严格按照《修缮工程及货物、服务类项目管理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对违规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 性和执行力。

当然,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既要强化制度观念、责任意识和执行力,还将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变化,不断提出完善、优化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工程质量系列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学校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五是继续统筹推进学科建设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和智能社会的到来,学科建设已经到了更新换代、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全面实施学科建设“2+1+3+N”战略,是学校瞄准未来,统筹利用“双一流”引导专项资金及其他各类资源,擘画学科建设战略布局和发展路径的重大举措。第五轮学科评估、首期“双一流”建设验收工作,即将来临,时不我待。必须抓住2019年这关键一年,做实学科布局、提升 学科内涵,为评估验收练好内功、做好功课。两个一流学科要对照既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找差距、查问题,想对策、抓落 实,确保国内一流、争取世界一流。艺术学理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向内夯实培育二级学科、向外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再上台阶。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应根据自己学科特点,扬长补短,争取迈入第一阵营。其他学科也要有勇气、有信心、有办法,超越过去,开创未来。实施学科建设“2+1+3+N”战略,必须与专业建设“四个一批”、教育质量“五个一工程”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四个一 批”“五个一工程”贯穿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建设始终,是为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夯基垒土”;按照“2+1+3+N”的战略布局,是为学科建设“立柱架梁”。柱能不能立起来、梁能不能架起来,关键看基座稳不稳、根基深不深。实施学科建设“2+1+3+N”战略,和每个单位都息息相关,需要各学科建设主体协同作战、整体推进。各学院、研究院、协 同中心、省部级实验室(中心、基地)等,都要根据这一整体战略布局,制定有理想、带目标、能落地的学科提升计划。学科建设资源有限、经费有度,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将结合各学科建设主体制定并实施计划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资源支持。

同时,要抓住国家和北京市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协同布局、重点突破。在建设好“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信息”这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的基础上,立足“传媒+”的基本思路,超越传媒原先狭隘的行业属性,走新工科、新文科跨界交叉融合的道路,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原”和“高峰”。

六是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职称评审改革,探索建立新的职称评审制度。与人事考评改革相适应,职称评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师德为先、对标一流、分类评审、创新体系,优化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师资结构。具体目标是建立以科学评价为核心,构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符合我校学科体系和教师结构特点,与我校未来教学科研水平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制度。

推进编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教职工谋事干事的理想与激情。重构教职工编制结构,探索将所有教职工分成学校编制和合同编制两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给教职工以平等和尊严;打破现有管理序列和专业技术序列之间的壁垒,以灵活包容 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不同序列教职工的自由流动和灵活使用;建立以目标考核为依据、业绩优先、管理规范的薪酬分配制度。同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健全人才荣誉表彰奖励制度,营造公平合理、奖优罚劣的工作生态。创新人才“内培”制度,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全面改革“博士后”招聘制度,出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试行)》,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后备队伍建设,实现博士后与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破解进人指标难题,储备和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继续实施好“青年拔尖人才”培育项目。已遴选出的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要积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 航。同时,要总结经验、完善流程,遴选新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要通过创新两项人才“内培”制度,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闯出一条新路。创新人才“外引”机制,为拔尖领军人才“筑巢搭台”。要根据学科建设和管理之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注重质量,精准引才。要注重发掘引进国内有潜质、有底蕴,敢拔尖、能创新的中青年教师;特别要面向国外一流大学引进具有真才实 学、有志于教学科研、有意于服务中传的中青年教师。同时,通过改革配套政策,完善“特殊人才专项行动计划”,让人才引得 进、留得住、发展好;要有宽容的态度、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制度,力求人才使用效益最大化。为凝聚共识、共商人事,学校将在暑期前召开人事改革和人才工作会议,研讨新时代学校人才建设规划和人事制度建设,构建面向智能传媒教育的人才战略。校内各单位要着手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力争在人才队伍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上取得重大进展。

七是继续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

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是我校开放办学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空间、校内外两种资源,开创国内外合作新局面。建设开放型、国际化大学,是我们未来的使命,需要我们担当作为,化战略图为路线图、化规划图为施工图、化愿景为实景。

国内交流合作要提升档次、扎实落地。坚持高端合作、务实合作、优势互补原则,拓展校省合作和校企合作。深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与广西的省校合作落实,深入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海南国际教育岛建设,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战略区域的务实合作。扎实推进与首创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旭辉集团、科大讯飞等知名大企业的深度合作,继续寻求新的优质合作对象。国际交流合作要乘势而上,开创新局。国际化办学是我校未来重点突破的方向之一。2019 年,我们要牢牢抓住海南中外合 作办学的重大机遇,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布局国际化,大踏步建设“国际交流合 作年”。在海南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岛共建,是我校在新时期作为“双一流”学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现 实需要的光荣使命,是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战略目标、加强国际办学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办学战略布局、拓展办学空间、盘活学校资源、打造新产业增长点的重大机遇。

目前,合作办学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拿出树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标杆的勇气和魄力,通过积极引进海外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面向东南亚各国并向“一带一路”延伸的国际化人才培训基 地,开展面向全球的动漫、数字创意、设计等领域的产学研服务等举措,切实将海南中外合作办学做实、做强、做大,切实提升水平和水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探索教育改革开放和体制机 制创新的新征程中谋求更大作为。

八是继续改善学校财务状况

去年,学校迎来了财务状况整体向好的宝贵局面。2019年,我们还要开动脑筋、开源节流,继续改善财务状况,让中传的经济实力达到与教育能力相匹配的水准。

在节流方面,从严管理、强化监督,向管理要效益。财务处要继续严格预算管理,建立符合我校实际和管理需要的预算制度;审计处要厉行审计,将审计工作前置下移,加强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节能办、国资处和后勤保障处要制定节能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节能奖惩、节能监督。全校各部门和单位,都要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清蛀虫、堵漏洞。没有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就没有成本的有效控制、效益的有效提升。在开源方面,盘活存量、做好增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要用足用透中央和地方各项支持政策,筹集更多财政经费为校所用。2019年,在申请修缮修购专项、申报共建一流学科等方面,继续发力取得突破。要善用敢用中传品牌,加强社会合作,促进学校产业发展。不能自己“捧着金碗饭要饭吃”,却让不法分子打着中传金字招牌赚个盆满钵满。要加强对学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合规合法的开发利用,产业办要出点子、拿方案、定办法。要打好基金会这张王牌,强化资金募集功能。基金会要全面推动校属二级基金会的建设,广泛调动学院筹募资金的积极性;要创新财务和项目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为资金募集和使用“松绑”,让资金保值增值。

在成果转化方面,一直是我们的短板,要敢想敢闯、大胆创新,坚决打通产学研用的“最后一公里”。只要在政策法律允许、保障学校权益的前提下,学校将尽量开绿灯、松绑绳、放权限。同时,搭高台、打广告、起伴奏,帮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孵化科研成果,争取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和收入,形成良性的科研育人生态。科学研究处和协同创新中心,要就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定政策、架桥梁、找下家。

九是继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去年抓好抓实的十几件民生工程,让师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2019年,要继续发扬能吃苦、敢担当 的精神,想师生之所想、谋师生之所需,为师生做实事办好事,持续提升中传的温度、美度和舒适度。要持续建设美丽中传。深入实施美丽校园计划,系统规划校园景观。在巩固校园秩序管理已有的成果上,进一步加强规划,丰富景观,提升效果。在北校区东北角做好文化体育休闲带的建设规划,让花草树木与校园建筑交相辉映、让人文环境和自然环 境浑然一体。同时深入推进后勤标准化建设,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

要持续建设和谐中传。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培育“忠诚、自信、包容、竞先”中传文化基因,倡导共担忧愁、共享欢 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构建人与社会角色、人与工作岗位、人与校园环境的心灵对话,让“和谐中传” 成为每一位师生的精神家园。要进一步优化办公空间。根据“科学配置,合理利用”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办公空间,加快实现每个学院都有相对独立 办学空间的构想,为学院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今年学校计划利用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 资金为东西配楼安装外挂电梯,解决东西配楼爬楼难的问题。

要继续为教职工排忧解难。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教职工的子女升学问题等后顾之忧,利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启用的机会,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对接通州区正在增加的优质中小学名校,达成相关协议;继续协助朝阳区教委,提升中传附小附中 的办学质量。让广大教职工的孩子们上好学,是校党委一直挂念的事,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继续创造条件给住宅区老楼安装电梯。老同志小心翼翼下楼、气喘吁吁爬楼,学校党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8年,学校成立工作小组,就老旧住宅楼安装外挂电梯方案进行谋划。之所以目前还未解决,主要原因是加装电梯必须要同时得到北京 市和朝阳区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否则不可能得以实施。我校老旧住宅属于“央产”性质,不在北京市补贴范畴内,加上 内部意见也不尽相同,所以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不过请大家相信, 再难我们也不会轻言放弃,我们将继续积极争取、努力协调,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解决。

二、打好五场“攻坚战”

首先,打好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攻坚战”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旋律。国家已经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保障教育质量提升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2019 年教育部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 系,加强教育督导评估,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 收、质量监测”职能,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

去年,我校将加强教育过程和结果管理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实行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管、评分离,对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也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应该说,我们在认识上已经和国家达到了同频共振,接下来,就是要尽快行动,加快落地,不仅要醒得早,还要起得早,加快跑,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得先机。

如何打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攻坚战”,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要统一认识、极度重视。我们不仅要看到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管、评分离是大势所趋,更要认识到,这是我校保障教育质量、建设“双一流”的迫切需要。加强质量保障,提高培养质量,不是加分题,而是必答题,答得好,就能成为我们的决胜题,答不好,就将成为我们的风险题、出局题。关起门说,这些年我们的教育质量虽然稳步提升,总体向好,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点。在近几年北京市学位论文抽检中,我们的情况触目惊心。以刚刚公布的2017年抽检情况为例,我们被抽检的39篇硕士论文中,6篇初评结果不合格,经过复评环节,仍有2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不合格率达到5.13%,这个数据已经严重超过了北京市1.7%的平均值!同志们,这已经给我们严重敲响了警钟!再不重视,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给学校的声誉、给学科建设带来惨痛的代价!针对近一段时间广受关注的学术不端等问题,教育部已印发通知,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通知明确,2019年,教育部将对存在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对于问题严重的将撤销学位授权、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一篇不合格论文,导致整个学位点“连坐”的悲剧,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更是会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对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各位研究生导师务必要高度重视、高度负责,不断强化学位论文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全过程的质量把关和指导工作。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要抓紧完善质量追责和整改制度,要建立健全高于国家标准的质量监控体系,要将质量监控环节前置,确保研究生培养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议、研究生答辩等关键环节都监控到位,保证监控效果,保障我校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稳步提高。

二是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加快建设中传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要加快研究制定相关质量指标体系,明确学校对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的具体要求,推动日常教学督导体系、学生评教体系、信息化评价体系、论文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强化质量责任落实。应该说,质量标准、评估体系的制定非常难,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没有成熟的可供参照的范本,非常考验的我们的智慧、眼界和能力。但是难,并不意味着做不了,我们要悉心研究、深入思考,从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对接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要同教育部高教司、研究生司、教育督导局等上级单位对接好,把政策吃透、把要求搞清,跟进各项学科评估,对各项评估指标了如指掌。二是要积极探索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的运用,监控哪些方面,形成哪些数据,数据结果如何运用,这是未来质量保障评估标准制定的基本依据。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督导反馈、评估结果与教学科研单位年终考核、教师绩效管理以及职称评聘、导师遴选等挂钩,促进形成一种自 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第二,打好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

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19年将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落实全 国教育大会精神。针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积习流弊,我校去年下半年提前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靶向”施策,精准 发力,对博士生专业和博导选聘进行了大幅调整和改革,效果很好,反响不错。

今年,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大改革力度,持续扩大战果。一要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落实“五个一工程”理念, 完善研究生优质生源选拔机制。二要全面推进研究生专业“四个一批”建设,狠抓研究生专业方向调整,彻底解决自主学科专业 过多、归属不明确、培养不统一的顽疾。同时,全面布局智能融媒体学科领域,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学科专业体系。三要创新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紧扣国家重大需求,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专项人才的新路。打造 模块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和毕业标准,再造研究生培养和评价体系。四要改进和加强质量监督。抓住关键, 点面结合,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进一步落实到位。开辟问题导向的专项检查新手段,实现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匿名送审评 阅,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比例成倍增加。强化抽检结果使用, 将抽检结果运用于招生指标分配。

第三,打好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考评体系“攻坚战”

一切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当前,“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的人 事考评制度严重滞后于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严重妨碍我校教学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严重影响教师未来的成长发展。“水 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如果我们今天不改或迟改,将是对教师未来的严重不负责任。人才队伍建设,要“抓两头、强中间”。 考评体系改革就是要做强“中间”,在校内形成一流人才脱颖而出,教学、科研、管理和实践实验“四支队伍”专于教学、志于 科研、乐于奉献、勇于实践的新局面。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以目标为导向的考评体系改革的调研工作,组建了工作专班,深入研究、充分论证,起草了包括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虚体科研机构、实践实验系列人员等的目标管理考核文件。寒假期间已发给各部门、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思广益,精心打磨,尽快推出更加系统、科学、有效的文本。同时,对于部门/单位的年终考核办法,也要继续进行修订,进一步精化考核内容,简化指标体系。

第四,打好科研项目成果重大突破“攻坚战”

经过去年的改革,我校科研工作的新气象已初步呈现。开学这几天,我们陆续收到几个好消息,一是我校“数字电视演播室 技术”正式获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实现了我校国家级“虚拟实验室”项目“零”的突破;二是我校“混合现实环境下的观演空间支撑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实现了我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这两个零的突破,为2019年的科研工作开了一个好局。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短板和差距,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增长乏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的申报中斩获甚少。同时,还存在着重立项、轻结项,疏于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去年4月,由于我校申请 的北京市社科项目存在逾期未结项、多个项目开题不及时、中期验收不参加等问题,我校被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暂停了二级 管理单位资格,学校也被上级部门严肃约谈。虽然我们还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挽回,但已经给学校的科研声誉带来了严重损害!对此,我们必须要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能力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但是态度上的问题就绝对不能允许。目前学校正在制定完善相关办法,希望大家高度重视,严格规范,坚决杜绝这种有悖于科研信誉、有损于学校声誉的事情再次发生。

接下来,学校还将持续用力、多措并举,争取实现更多科研项目成果的重大突破。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项目开展协同创新;要组织好校内科研和学术领军人物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实施好“科研托举项目”,加强项目申报辅导,全力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上打好翻身仗。同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的物理空间进行优化。面向未来,强化统筹,重点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为打造以“VR+AI+5G+8K”为核心的科研布局提供强有力的资源 保障。

第五,打好全校数据整合与共享的“攻坚战”

近年来,信息孤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尽管一直在努力,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突破,校内公共数据的采集与共享利用是学校目前必须突破的问题,否则,学校的现代化管理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基于科学研究的数据挖掘力量分散,各类研究中心、舆情中心各立门户,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多头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学校痛下决心,筹建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中心,实行校内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发,全面提升数据运用实效,最终达到利用大数据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通过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对内将彻底打破部门边界,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汇集,为教学、科研、创作、管理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平台,为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依据和指数参考。对外将集全校之力,打造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运用于一体的数据大平台,从而为获取更多大项目、大成果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数据中心成立后,拟由协同创新中心统一管理,与信息化处共同组成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新格局,信息化处负责数据相关硬件统一建设,大数据中心负责数据汇集和综合运用,二者互相衔接,互为支撑,从制度、机制、人才、硬件和系统上共同推进学校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建”,实现学校大数据的“中央厨房化”。

三、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办好65周年校庆,着力打造新时代中传文化

今年,我校将迎来65周年华诞。校庆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凝聚目标共识,凝练大学精神,弘扬办学传统,凸显办学特色,提 升社会认同。为此,我们要办“厚重、简朴、开放、自信”的校庆系列活动,系统总结办学经验,凝练新时代中传文化,建设中 传人的精神家园。要以校庆为契机,唱好新时代中传文化建设的“交响曲”,打好“组合拳”。办好校史馆开馆仪式,总结历史、展示成就、畅想未来。拍好新版校歌形象片、学校宣传片、设计好校园标识系统、制作好学校宣传画册,改版白杨网,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好校友之家,让中传成为海内外校友筑梦传媒的心灵驿站。进一步规划和实施“美丽中传提升工程”,搞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景观设计等,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同时,要注意把握好中传文化基因与大学精神和校训的传承关系,积极弘扬大学文化精神、夯实中传文化底蕴,着力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英才。

第二,打造“三块金字招牌”,彰显中传办学特色

为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提升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全力打造“三块金字招牌”。

一是组建“一带一路”研究院。“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构想和实践。要搞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我校在非通用语领域、国际传播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急国家之所急,备国家之所需,以“一带一路”研究院为桥梁,助力学校国际化办学布局,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使其成为我校迈向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阶梯。

二是组建政府管理学院。在“万物皆媒”的媒介化社会,传媒已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操作系统。公共管理者具备必要的 信息素养和媒介知识是大势所趋。学校要顺势而为,依托继续教育学部建好政府管理学院,巩固我校在政府媒介素养和公共服务 领域的龙头地位,进而实现学校的转型升级。做强做硬这块金字招牌,对我校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是组建阳明书院。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用书院制的方式、修炼 心性的心学,陶冶学生、涵化心智,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传媒人才。要充分利用我校在阳明学上的人才优势,建 好阳明书院,探索新时代书院制育人模式,使其成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的“试验田”,成为新时代中传文化建设中的 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第三,以建好“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全面推动我校传媒教育迈向智能时代

去年1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我校在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我校传媒教育从传统媒体向智能媒体转型发展的“里程碑”。对于推进智能时代的媒体融合,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传播全流程,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我校此次成功拿下“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可以说,在这一领域,又一次站在了“位”,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我们要积极响应中央要求,发力智能融媒体的研究 与教学。

面向未来,智能传媒教育是中传重点突破的方向。要以“智能融媒体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全面布局我校智能传媒教育发展。要整合全校资源,全力建设好“智能融媒体实验室”,由“教育部重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使之成为智能融媒体领域 的国家智库。我们要以“智能融媒体实验室”建设为强大驱动,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中传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华丽 转变,使我校在传媒高等教育领域排头兵的位置更加稳固更加突出。作为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全新科研创新平台,该实验室的 建设与每个单位都息息相关,各教学科研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争取成为实验室的组成部分,让智能传媒教育全面渗入到 每个学科专业的发展中。

同志们,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中传美好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未来需要我们继续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让我们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攻坚克难、稳扎稳打,继续共同谱写奋进中传新篇章!

谢谢大家!